必一运动(中国官方网站)-必一专属运动平台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牢记殷殷嘱托 汇聚奋进之力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8-19 02:17:22 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安徽考察。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安徽考察调研,并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亲自为安徽发展把脉定向、指路领航。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安徽干部群众以实际行动践行殷殷嘱托。而今,位于阜南县王家坝镇的红亮箱包厂,企业规模与效益实现“双提升”,还孕育出一个园区;马钢特钢公司正从“能产”向“优产、快产、准产”转型;巢湖岸边,十八联圩湿地碧波荡漾、风景如画,“美丽经济”有了生长沃土……

  往前赶,重在始终保持奋斗的姿态。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在推进科技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在践行“两山”理念中,我们都要时刻保持一往无前、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书写精彩非凡的人生篇章。

  往前赶,创新至关重要。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树林变森林”、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让创新链和产业链实现无缝对接,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往前赶,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红亮箱包厂内上班的村民日子“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巢湖岸边护渔员“家越来越好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在往前赶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将民生福祉置于首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今年是决胜“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关键一年。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宏伟的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我们脚下的路必将联通着更为辉煌灿烂的未来。(丁贤飞)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牢记殷殷嘱托 汇聚奋进之力(图1)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贫困地区走向全面振兴。

  今年8月7日,在阜南县王家坝镇红亮箱包厂,缝纫机“嗒嗒”地响个不停,工人们正忙着制作各式箱包,现场一片繁忙。

  “去年8月份,工厂搬进了红亮乡村振兴产业园,生产车间面积从1万平方米增加到2万平方米。空间大了,规模上去了,订单也更多了。”红亮箱包厂负责人王恒亮开心地说。

  在政府部门的牵线年红亮箱包厂承接了国企合肥长虹模塑80万套拉杆箱配件生产订单。瞄准这一“价值大、利润高”的新增长点,王恒亮果断上马2条拉杆箱生产线。

  郑继影是最早进入工厂的“老人”之一,工资从最初的20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5000多元。更让她高兴的是,她的爱人也放弃外出务工,和她一起进厂上班,两人月工资加起来有1万多元。“在老家上班,工资可观,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郑继影满意地说。

  为发挥红亮箱包厂引领示范作用,阜南县整合各类资金近1.75亿元,建设红亮乡村振兴产业园。该产业园占地83.3亩,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建设2栋4层标准化厂房,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目前已投入使用。

  据介绍,产业园一期1号标准化厂房是红亮箱包厂与鑫科工投、美丽达服饰分别合作的年产250万件高端羊毛衫纺织项目、校园鞋服项目;2号标准化厂房是红亮箱包厂同长虹模塑合作的拉杆箱项目。

  走进1号标准化厂房,工人们正在操控一次成型机生产羊毛衫。“一次成型的羊毛衫,生产效率高、成本低,而且美观时尚,属高端羊毛衫产品,市场前景好。”阜南鑫科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陶辉说。

  目前,产业园二期建设如火如荼,预计年底将建成投产。“标准化厂房全部投产后,将年产中高端羊毛衫3600万件,产值达到10亿元。”陶辉说。

  “今年公司产值有望达到3500万元,是2020年的三四倍。”说起今年企业的经营情况,王恒亮满怀信心地表示。

  历经十年发展,红亮箱包厂从一家面积狭小的扶贫车间,成功蜕变为拥有两栋标准化厂房的箱包专业生产企业,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过去,我们主要生产软包,搬到红亮乡村振兴产业园后,生产线条,产品越来越丰富。”随着生产设备的改造升级,王恒亮对企业未来发展更有信心。

  “五年来,我牢记总书记嘱托,企业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王恒亮说,通过加强与金融机构、阜南鑫科工投等合作,获得发展资金510万元、300多万元的供应链融资,新增机械设备80台(套)。

  2020年8月以来,红亮箱包厂注册了“红亮”等品牌,并成功申请安徽省知名商标,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远销欧盟、东南亚等地。

  “看好孩子管好田,一天能挣几百元”,在红亮箱包厂,墙上挂着的红色条幅格外醒目。王恒亮自豪地说,五年来,企业用工规模从不足百人增加到近两百人,为乡亲们提供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的稳定就业岗位。

  “月底前,计划再招一批工人。”王恒亮表示,随着企业持续发展,将吸引和带动更多企业入驻产业园,让返乡人员和当地群众有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记者 安耀武 李鹏)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牢记殷殷嘱托 汇聚奋进之力(图2)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考察安徽时,来到中国宝武马钢集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察看重点产品展示。他指出,要抓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开发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8月11日,在马钢特钢公司2号高线生产线,一根根柱状钢坯,经轧机“压面条”般处理后,“变形”为细细的线材,火红色还未褪去,便被“盘”成一圈圈,从一台张着“大嘴”的机器中由滚动带送出,冷却、打捆、入库………

  “经过加热、热轧后,一根重约两吨的钢坯,出来就是一根近万米的直径10毫米线材。”车间操作员温亚利自豪地说,“这条高速线多米线号高线生产线是马钢新特钢项目重点建设工程,而新特钢项目是马钢“十四五”规划基建技改重点项目。新特钢项目于2021年11月18日开工,2023年6月一期工程投产后,与原有生产线、厂区融为一体。新特钢项目生产线瞄准国内外中高端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帘线钢等特钢市场,专注解决困扰国内特钢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新特钢一期工程建设了新的转炉和高速线材生产线,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这为我们线材产品迈向中高端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特钢公司技术研究院线材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姜婷介绍,过去受限于原有的生产线、设备条件,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或者技术思路无法落地,“现在我们有了‘金刚钻’,瞄准中高端市场,放开手脚进行研发,目前我们的线材产品已经覆盖市场上所有的规格,奥迪、比亚迪、广汽等多家知名企业都有使用,7月份2号高线生产线达到了满产状态。”

  近年来,马钢特钢公司聚焦“高强度、高耐蚀、高效能”技术前沿,组建专项团队,围绕轨道交通、能源、汽车、高端制造领域,开展技术攻关。高端风电用钢销量同比翻倍,时速400千米高铁车轴钢在CR450样车装配发布,新能源汽车用钢实现稳定供货……

  “以轨道交通、风电齿轮等为代表的产品占比持续升高至74%,今年以来成功开发百余项高附加值产品。”马钢特钢公司总经理助理丁敬说,新特钢二期等重点项目正进行前期准备,争取早日投产,实现从“能产”向“优产、快产、准产”转型。

  “现在的厂区如同一个大花园,花草树木、绿植盆景随处可见;厂房车间里干净宽阔,许多危险岗位被智慧化设备代替了,工作环境好了很多。”作为马钢特钢公司棒材分厂精整作业区作业长,宛佳旺近日有些忙碌,生产线上正在赶制订单,精整作业也紧张起来。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优质合金棒材生产车间中控室,与“90后”小伙宛佳旺亲切交流。“总书记十分平易近人,他询问了现场生产情况,还问了我什么学历?哪个大学毕业?收入怎么样?我一一回答。总书记还鼓励我,年轻人要好好干。”回忆起当时情景,宛佳旺激动如初,“总书记的话语如同一股暖流,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断攻坚克难。”

  5年来,宛佳旺积极学习智能化生产技能,业务越来越精湛,他从一名普通的轧机调整工成长为精整作业区作业长。“公司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发展,建设了智控中心,不仅过去许多繁重且重复性强的工序大量使用了机械手和机器人,生产效率‘突飞猛进’,而且产品质量更有保证。”宛佳旺身在生产一线,对公司的变化体会深刻,他觉得,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应当有所作为。

  近几年,宛佳旺所在的精整作业区新增五座厂房、六条生产线。精整作业区扩大的背后,是产量的提升和质量的突破。“产品都是按照最高品质标准生产,赢得了市场的认可,订单比以前多了。”宛佳旺表示,他将传承工匠精神,不断提升数字化生产新技能,期待早日把棒材生产线打造成一流的特钢生产线。(记者 贾克帅)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牢记殷殷嘱托 汇聚奋进之力(图3)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合肥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深化巢湖综合治理,同时深挖其生态、文化价值,积极探索城湖共生的生态实践,努力把巢湖打造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夏日的巢湖北岸十八联圩湿地,碧波荡漾间飞鸟翔集,摄影爱好者追逐光影,骑行爱好者沿绿道驰骋,研学团队探寻自然奥秘,傍晚的“网红”灯塔前更是游人如织。

  “这灯塔现在可是‘顶流’,每天傍晚都有很多游客在这里游玩拍照。”肥东县长临河镇施口社区居民王仕成曾以捕鱼为生30多年,如今退捕上岸后成为一名护渔员,每天沿着南淝河、巢湖大堤巡逻。“你看,那里以前就是我的家,我从小就在湖边长大。”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块湿地自豪地说,“现在水清了,岸绿了,鸟来了,蓄洪能力也提升了,我的家越来越好了!”

  必一运动健身产品推荐

  十八联圩湿地的蝶变,是巢湖生态治理的缩影。近年来,合肥锚定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策略,实施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系统性推进巢湖综合治理。如今,巢湖水质从2018年的Ⅴ类稳定提升至Ⅳ类,2025年一季度更是达到Ⅲ类;环巢湖湿地观测到鸟类338种,“鸟中大熊猫”东方白鹳、小天鹅等珍稀物种成了常客。

  生态底色的持续擦亮,让“美丽经济”有了生长的沃土。随着巢湖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生态红利不断释放,环巢湖沿线的文旅经济随之蓬勃兴起。环巢湖沿线多家农房改造成特色农家乐和民宿,露营基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尖山湖水上运动乐园里,皮划艇、水上摩托等项目让游客们尽享亲水乐趣;沈福飞行基地,游客可乘坐直升机,在空中俯瞰环巢湖美景,换个角度领略湖光山色。

  “没想到曾经饱受蓝藻等环境问题困扰的巢湖也吃上了‘旅游饭’!”在巢湖市中庙街道,40余家沿湖茶舍串联成线,络绎不绝的游客在此品茗、听风、赏景。中庙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钟告诉记者,该地依托优美的湖岸线和绝佳的“湖景”资源,通过出租或农户自营的形式,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对民房进行“微改造”,2025年上半年,沿湖茶社接待游客29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00余万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城市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合肥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合肥将持续深化巢湖综合治理,不断推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巢湖这颗“江淮明珠”更加璀璨,真正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夏天把稻子种在湿地里,到了冬天这里就是冬候鸟的‘大食堂’!”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家政指着身后绿油油的稻田,兴致勃勃地说起“夏稻冬鸟”创新举措。

  “这是从专家那学的!”他解释道,秋季收割水稻时,保留散落的稻粒,灌入适量水后,稻田便成冬候鸟栖息地,加上种植的12000棵食源性果树和投放的鱼类,可满足鸟类四季“口粮”。

  曾是肥东县长临渔场场长的李家政,与这片水域打了几十年交道。从琢磨提高养殖产量到深耕生态保护,身份转变藏着他对“绿水青山”的新理解。

  “以前总想着‘向水要效益’,现在才明白,守护好水的生态,效益自然会来。”李家政告诉记者,目前,十八联圩已修复湿地1109.2公顷,湿地已调查到鸟类218种,较修复初期新增155种,“水下有草、水中有鱼、水上有鸟”的生态美景已成常态。随后,湿地周边的农家乐、民宿渐渐火了起来,不少曾经的渔民转身成了护渔员、湿地管护员,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生态饭”,这正是生态“高颜值”带来的经济“高价值”。

  “我将牢记总书记嘱托,继续探索‘生态湿地+’发展模式。”李家政表示,未来计划将科普游、研学游与农文旅深度融合,让游客赏生态之美,让村民享生态红利,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许根宏 刘静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移动商城

移动商城

抖音店铺二维码

抖音店铺二维码

快手店铺二维码

快手店铺二维码

手机:18439199911

邮箱:5221023620@qq.com

地址:沁阳市沁园办事处北王庄二组183号

Copyright © 2025 必一运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