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编 日期:2025-08-12 11:07:39 点击数:
近日,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的央视特别节目中,一架此前从未正式公开的新型战机意外曝光。这架外形酷似美制F/A-18“超级大黄蜂”的双垂尾战机,被网友们戏称为中国版的“超级小黄蜂”。
而随着更多相关资料曝光,这架黄皮原型机的真实身份逐渐浮出水面:它可能正是为“福建舰”和未来的076型两栖攻击舰量身定制的新一代舰载战斗教练机,甚至具备轻型多用途舰载攻击机的潜力。
为何会这样说呢?因为,“超级小黄蜂”最显著的外形特征是双垂尾+边条翼的气动布局。这种设计并非简单的外观模仿,而是针对舰载环境的深度优化。
传统单垂尾战机在航母起降时,面对复杂侧风容易出现航向偏移,而双垂尾通过左右对称布局分散气流作用力,显著提升了航向稳定性和操控精度。
例如在电磁弹射起飞和高强度着舰过程中,双垂尾能提供更大的方向舵控制力,帮助飞行员实现对姿态的精细调控,尤其在福建舰等采用电磁弹射的航母上,这种设计能有效降低起降风险。
边条翼的改进同样关键。相比教-10教练机的圆滑边条,“超级小黄蜂”采用切边处理,类似F/A-18的设计思路。这种修形不仅强化了结构强度,还优化了大迎角下的气动效率,使战机在低速状态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升力特性。
更重要的是,边条翼与双垂尾的协同作用,有效改善了进气道对侧滑角的敏感性,提升了发动机在复杂气流中的稳定性。 双垂尾结构还为电子设备扩展提供了空间。
两侧垂尾内部可集成雷达告警接收机、电子对抗天线等设备,大幅提升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例如在高强度电磁干扰环境下,这种设计能确保战机的雷达系统和通信链路保持畅通,为电子对抗和生存能力提供硬件支撑。
“超级小黄蜂”的潜力远不止于飞行训练。其设计预留了强大的任务扩展空间,可根据需求快速切换角色。例如在挂载精确制导武器后,它能执行对海、对地打击任务,成为轻型战斗攻击机;搭载干扰吊舱时,则可压制敌方防空系统,充当电子战平台。
这种多用途特性使其在福建舰和076型两栖攻击舰上具备灵活部署的优势。更具前瞻性的是其与无人机协同作战的能力。未来“超级小黄蜂”可作为指挥控制节点,与攻击-11、FH-97等舰载无人机形成“有人+无人”编队。
例如在执行反舰任务时,无人机群可前出侦察并吸引敌方火力,“超级小黄蜂”则在后方实施精确打击;在对地突击中,无人机可进行目标标定和毁伤评估,有人机负责关键节点的摧毁。
这种协同模式不仅提升了作战效率,还降低了无人机的战场风险。 从训练角度看,“超级小黄蜂”的双垂尾设计更贴近歼-15T、歼-35等主力舰载机的操作特性。
飞行员在该机型上完成弹射起降、复杂气象条件飞行等训练后,能更快适应重型舰载机的操作,缩短换装周期。这种“无缝衔接”的训练体系,对于快速形成航母战斗群的战斗力至关重要。
而且,076型两栖攻击舰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采用电磁弹射技术,这使其具备部署固定翼舰载机的能力。“超级小黄蜂”的尺寸和重量(推测与教-10相近)恰好适配076的甲板和机库条件。
相比歼-15等重型战机,“超级小黄蜂”更适合在两栖攻击舰上执行近海火力投送、岛礁作战等任务。
这种适配性体现在多个层面:电磁弹射系统可充分发挥“超级小黄蜂”的推重比优势,使其在短距离内达到起飞速度;双垂尾设计降低了垂尾高度,适应两栖攻击机库的空间限制;多任务能力则让076从传统的兵力投送平台,升级为具备制空、反舰、对地打击能力的综合作战平台。
例如在登陆作战中,“超级小黄蜂”可提供即时空中支援,压制敌方滩头火力,同时为两栖部队开辟安全通道。 此外,076的双舰岛设计为舰载机调度提供了便利。
“超级小黄蜂”可通过前甲板弹射器快速升空,后甲板则用于无人机回收和直升机起降,形成高效的航空作业循环。这种布局设计使076在执行多样化任务时,能保持较高的出动效率。
“超级小黄蜂”的曝光,是中国军工“渐进式创新”的又一缩影。它既延续了教-10平台的成熟技术,又通过气动布局、任务系统和适配性设计实现了跨越。这种“小步快跑”的发展路径,既降低了技术风险,又为未来升级预留了空间。
对于076型两栖攻击舰而言,“超级小黄蜂”不仅是舰载机序列的补充,更是其战斗力生成的关键一环。随着该机型的逐步列装,中国海军的远海作战能力和两栖突击效能将得到实质性提升,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提供更坚实的装备支撑。
2025-02-13
2025-01-31
2025-02-18
2025-02-26
移动商城
抖音店铺二维码
快手店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