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编 日期:2025-08-05 19:30:45 点击数:
8月1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的海域,“海上联合-2025”中俄联合演习正式拉开帷幕。此次演习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一个亮点便是中国海军派遣的西湖船(舷号841)首次走出国门,并与俄罗斯军方的救生船——伊戈尔·别洛乌索夫号同场竞技。西湖船服役时间虽短,仅为半年,却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展示了中国海军最新一代927型综合援潜救生船的强大实力。随着这次演习的开始,两艘舰船的技术对比无疑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演习开始前一天(8月2日),中俄两国海军的援潜救生专业人员展开了深入的技术交流,探讨如何提高海上救援的快速响应能力,确保生命安全。在此过程中,俄罗斯的技术人员对西湖船的深潜救生艇等先进设备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参观并细致了解这些高科技救生设施的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
在本次演习中,双方的最先进援潜救生舰艇相互角逐,西湖船与伊戈尔·别洛乌索夫号的对比堪称一大亮点。西湖船作为927型二号舰,满载排水量达到了13800吨,舰长158米,舰宽23米,最大航速可达20节,是中国海军援潜救生技术的最新代表。而与之竞争的俄方救生船——伊戈尔·别洛乌索夫号,自2015年服役以来便多次参与中俄联合演习,是双方合作的老面孔。这艘俄罗斯21300型的救生船自2017年起便参与了多次援潜救生科目的演练。
从设计角度来看,西湖船相较于前代926型的改进十分显著。最为突出的是直升机起降平台的重新布局,原本位于舰楼顶部的直升机起降平台,经过优化后移至舰艏甲板,不仅使得平台面积更加宽敞,而且避免了动力系统烟道排气的干扰,显著提升了海空联合救援的效率。同时,这一设计还让舰体的前后布局更加均衡,进一步提高了在恶劣海况下的耐波性,对于精密救援任务的执行至关重要。
西湖船所搭载的援潜救生装备也是亮点之一。其核心装备之一便是LR-7型深潜救生艇,这款由英国佩里·斯林斯比公司研发的救生艇,全长约7.6米,具备300米深度潜航的能力,能够长时间在深水中作业,每次最多可搭载18名遇险人员。相比之下,早期的925型援潜救生船虽然同样配备了深潜救生系统,但在潜水深度与载员能力方面远不及LR-7型。
此外,西湖船配备的大深度耐压潜水钟也备受瞩目。这一系统能够承受极高水压,为救援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水下作业环境。通过饱和潜水系统,救援人员可以在深海环境中长时间执行任务,极大提升了对深水潜艇失事后的救援成功率。为了确保救援过程的安全,西湖船还配备了无人遥控潜水器,可以在不危及人员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潜艇的初步探测与评估。
回顾中俄海上联合演习的援潜救生科目演变过程,可以看到双方合作的深度逐渐加深。2017年,中方首次派遣926型长岛船(后改名阳澄湖舰)参与救援潜艇课目,使用LR-7型深潜救生艇模拟救援事故潜艇。2019年,西湖舰所代表的927型援潜救生船实现了与俄罗斯“伊戈尔·别洛乌索夫号”在水下互救的突破,标志着中俄海军在援潜技术上的合作迈向新高。
西湖船的参与,不仅仅是技术的跨越,更是中国海军在援潜救生领域的持续进步。从926型到927型,吨位从7600吨增加到13800吨,技术能力的提升远超外界的预期。西湖船具备更大的救援空间、更远的航程以及更深的救援深度,这些改进都源于前代舰艇在演习中的经验积累与技术改良。
其中,西湖船最为出色的技术创新之一是其先进的动力定位系统。该系统通过两台360度全回转的双桨舵推进装置,以及船艏侧推进器的配合,赋予了西湖船横向平移和原地转向等复杂机动能力,使其在海洋环境中,尤其是恶劣的风浪、洋流条件下,能够保持位置的稳定。这项技术对于救援作业至关重要,因为救援任务要求船只精准地停在失事潜艇的正上方,而传统的抛锚定位方式精度有限,且可能对潜艇造成额外的风险。
动力定位技术的实际操作非常复杂。它需要实时监测海流、波浪、风向等多个海洋因素,通过精确的计算与调整,协调各个推进器的推力与方向,确保船体在预定位置保持稳定。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领域,但在军事救援舰船上的应用,则是中国海军的一项领先技术。
西湖船还配备了高性能水下辐射监测仪,使其在核潜艇救援任务中同样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该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潜艇周围的辐射以及表面污染情况,为救援人员和被救人员的辐射防护及医疗救助提供技术数据支持。
总体来说,中国海军在援潜救生领域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堪称惊人。从925型到926型,再到如今的927型,每一代舰艇都代表了当时中国海军技术的巅峰,而目前还有一型新型援潜救生船正在建造中。中国海军已拥有5艘大型援潜救生船,为日益壮大的潜艇部队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未来,更多先进救援船只将走向大洋,为海上安全保驾护航。
2025-04-21
2025-06-02
2025-04-25
2025-01-16
移动商城
抖音店铺二维码
快手店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