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编 日期:2025-07-23 03:57:00 点击数:
七月的风裹挟着盛夏的热度,也为2025年的通信产业画上了半程句号。2025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网络投资呈现“总量微降、结构优化”特征。《通信产业报》监测数据显示,三大运营商计划资本开支合计2898亿元,较2024年下降9.1%,但5G相关设备仍占重要地位。
若将时间轴拉长,会发现这一变化早已埋下伏笔。过去几年,中国5G基站数量以惊人的速度突破百万大关,实现了从0到1的规模跨越,构建起全球最庞大的5G网络。而进入2025年,当“广覆盖”的目标基本达成,资本的投向自然从“摊大饼”式的规模扩张,转向“精耕细作”式的质量提升。
据工信部2025年前5个月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截至5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已达448.6万个,较上年末净增23.5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5.3%,这一占比较前4个月提升0.4个百分点。
数字增长的背后,是“广覆盖”战略的持续深化,从城市核心区的信号加密,到县域市场的深度渗透,再到偏远地区的补盲覆盖,5G网络正以“毛细血管”般的密度,编织起支撑数字经济的底层骨架。
这种覆盖逻辑在2025年上半年唯一的5G主设备集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国移动600941)发布的2025至2026年5G无线MHz基站占比飙升至39%,华为、中兴通讯000063)等五家中标企业的设备订单,几乎都指向同一个目标,用低频段的强穿透性与广覆盖能力,填补农村、山区、偏远厂区的信号空白。
从市场格局角度分析,结合历届运营商主设备及核心网相关集采数据(部分集采未披露具体份额),《通信产业报》的预测显示,中国5G主设备领域已形成相对稳固的竞争格局。目前,各主要厂商的市场份额占比大致如下:华为约55%、中兴通讯约30%、爱立信约6%、中信科移动约5%、上海诺基亚贝尔约4%。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市场份额数据系基于此前行业分析资料及《通信产业报》自身相关内容综合整理后得出的预测性分析判断,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决策建议。市场实际情况可能因政策调整、技术迭代、企业战略变动等多种因素而发生变化。
当城市用户对5G的感知从“有没有”转向“稳不稳”,当县域电商、智慧农业等场景对网络的需求从“局部覆盖”转向“全域可用”,通信网络的建设重心便自然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盲区填补”,让偏远地区也能享受到稳定的5G信号,这种“做减法”与“做加法”的平衡,恰恰体现了通信产业发展的成熟度。
作为本次集采的最大赢家,华为在700MHz和2.6GHz/4.9GHz两个频段均位列第一。其中,在700MHz广覆盖场景中,华为联合浙江移动在浙江温州农村部署700MHz/900MHz双频双模基站,通过真宽频功放技术实现功率共享,让5G下行体验速率达到314Mbps,较传统方案节省20%建设成本;而在山东青岛,华为引入D-MIMO+eMIMOPro干扰协同技术,成功使700MHz交叠区用户体验提升14.45%,破解了农村地区信号衰减难题。
当5G从基础设施建设的“上半场”迈入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的“下半场”,“广覆盖”已从“覆盖范围的广度”升级为“覆盖质量的深度”,既要让信号抵达每一个行政村,也要让偏远地区的5G速率媲美城市水平;既要满足手机用户的日常通信,也要支撑无人机巡检、远程医疗等新场景的稳定连接。
当5G从基础设施建设的“上半场”迈入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的“下半场”,“广覆盖”已从“覆盖范围的广度”升级为“覆盖质量的深度”。
如果说700M是一张5G的打底基础网络,为广袤地域提供了基本的5G信号覆盖,那么2.6GHz/4.9GHz频段则是5G迈向5G-A的技术跳板,承载着从基础通信向智能化、融合化升级的重要使命。
具体来看,2.6GHz/4.9GHz频段本身具备的技术特性,为5G-A技术的落地提供了天然土壤——该频段的频谱资源带宽优势,能够完美适配5G-A所要求的多载波聚合技术,而其在城市环境中相对均衡的穿透损耗与传播距离,又为5G-A通感一体、超级上行等核心功能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在2.6GHz/4.9GHz频段,华为的布局更显技术前瞻性。该频段凭借适中的频段特性,成为承载高密度、高容量通信需求的核心载体。在深圳前海的金融商务区,华为与深圳移动合作部署的2.6GHz频段基站,通过4T4R天线配置与动态资源调度技术,实现每平方公里1200个并发用户的稳定接入,支撑了区域内高频次的金融数据传输与视频会议需求;在2.6GHz/4.9GHz容量场景,华为的5G基站支持超级上行、多载波聚合等5G-A关键技术,单站峰值速率突破10Gbps,已在深圳、杭州等城市的密集城区实现4K直播、工业AR等业务的规模化落地。
中兴通讯的份额位列第二,其差异化优势在于5G-A通感一体化技术的快速落地。在低空安防领域,在深圳人才公园,中兴联合深圳移动完成5G-A通感一体基站部署,实现无人机轨迹跟踪精度达亚米级,电子围栏入侵预警响应时间小于200毫秒。在河北雄安,其技术成功识别1公里外的“黑飞”无人机,并联动AI平台实现自动驱离。在工业场景突破方面,在湖南张家界荷花机场,中兴的4.9GHz通感基站精准监测直升机起降状态,感知距离达1.4公里,为机场安全管理提供“千里眼”。
作为唯一进入前三的外资企业,爱立信通过AI驱动节能和网络智能化打开市场。在绿色通信方面,其与浙江移动合作的“5G智慧精准节能方案”在1万余个小区落地;在AI原生网络创新上,其与加拿大贝尔合作的全球首个AI原生链路自适应技术,使5G下行吞吐量提升20%,频谱效率提高10%,相关技术已开始在中国部分试点城市验证。
中信科移动凭借垂直行业定制化能力也斩获了不小份额。在医疗物流场景,联合衢州移动在浙江开化县部署5G-A通感基站,实现医疗样本无人机配送航线的实时监测,飞行轨迹误差小于10米,电子围栏预警响应时间达毫秒级。在边缘计算融合方面,在武汉光谷的智能制造园区,其基站集成边缘计算节点,使工业机器人控制时延从50ms降至10ms,支撑高精度装配作业。
而上海诺基亚贝尔依托毫米波技术在高端场景实现突破。在大型赛事直播中,在F1中国大奖赛期间,其与上海移动合作部署5G-A毫米波网络,支持8K3DVR直播,上行速率达2Gbps,首次实现“所见即所得”的沉浸式观赛体验。
5G网络在不断升级中逐步具备5G-A的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速、智能、融合通信的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中国电信601728)与中国联通600050)没有进行相关5G主设备的集采,但是中国电信启动了5G-A载波扩容集采,华为、中兴等企业中标,重点推进三载波聚合技术落地。这一举措与中国移动的5G主设备集采形成呼应,共同推动着5G向5G-A的演进进程。
本次集采的“现网扩容”模式本质是5G向5G-A的平滑过渡。华为、中兴等企业的中标设备均支持5G-A的超级上行、通感一体等功能,而爱立信的AI原生技术则为6G的网络智能化奠定基础。这种平滑过渡的方式,既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降低升级成本,又能确保技术演进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使5G网络在不断升级中逐步具备5G-A的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速、智能、融合通信的需求。
根据3GPPR18标准,2025年5G-A将重点推进通感智融合和无源物联网等技术。中国电信已启动的5G-A载波扩容集采,正是对这一标准的积极响应。预计下半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也将跟进相关集采,届时相关设备市场规模或超200亿元,2025年全年新建5G基站仍将为60万站左右。5G-A将在低空经济、工业元宇宙、智能交通等新兴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宏观来看,2025年上半年5G主设备集采的这种“做减法”与“做加法”的平衡,恰恰体现了通信产业的发展内核。
当5G从基础设施建设的“上半场”迈入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的“下半场”,投资结构的优化就成了必然。那些被削减的资本,更多流向了低效重复的建设项目;而被重点倾斜的5G相关设备投资,则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产业升级的关键病灶,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在这一增一减之间,通信产业正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2025-05-31
2025-01-23
2025-01-31
2025-01-18
移动商城
抖音店铺二维码
快手店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