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编 日期:2025-08-18 17:59:45 点击数:
根据《Defense News》8月15日的报道,美国海军正在西太平洋的海底布置一张复杂的监视网络,目标是限制中国潜艇的活动,将其锁定在第一岛链内部。
该报道援引了美国海军学院学者和一些智库研究者的观点,指出美国正在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如固定声呐阵列、拖曳声呐和多平台协同作战,致力于实现水下领域的单向透明度——美国能够随时追踪中国潜艇的动向,而中国则很难反制。这意味着,解放军的潜艇一旦被追踪到,随后的战略部署便会受到严重限制。
对于中国来说,潜艇的隐蔽性与机动性至关重要。战略核潜艇要能安静地出港、潜航、巡航并安全返航,才能形成有效的核威慑。常规潜艇则需要拥有足够的隐蔽性和机动空间,才能有效执行战役任务。然而,如果潜艇在出海的第一步就被美方监视到,那么其后续的部署将变得几乎不可能成功。
美国的目标是通过构建一张灵活的海底监控网,使得中国潜艇在海上每次行动都能被监测到。这使得中国潜艇的出海空间受到极大限制,而美方则需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维持潜艇活动的透明度,迫使中国潜艇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这一海底网络的核心是美国的综合水下监视系统,它结合了多个传统与新型的监测节点。第一类是固定水下声呐阵列,这些阵列布置在海底关键航道,通过海底电缆传输声学数据到岸站。通过波束的指向性和几何计算方法,能够定位潜艇的方位并进行目标跟踪。第二类是拖曳声呐平台,这些平台通过水面舰艇拖曳,搜集远距离的低频信号,补充固定阵列的盲区。第三类则是空中与海面上的补充平台,如反潜巡逻机投放的声呐浮标、磁异常探测设备以及直升机的短时侦察。近年来,无人潜航器和分布式海底节点的加入,进一步增强了侦察能力。这些节点和平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据链,通过卫星和无线电进行信息传输,将多种数据汇聚到后端处理中心。
美国水下监控系统的优势在于其稳健性和跨平台融合性。即使某个监测节点短暂失效,其他节点可以迅速接替工作,确保系统的高效运作。通过持续的低频监听,系统不断缩小潜艇的活动范围,最终迫使潜艇进入美方的“视野”之内。
从战略层面来看,美国的这张海底网对中国的威慑效果极为显著。战略核潜艇的生存能力直接决定了二次打击能力的可信度。若中国的核潜艇无法有效躲避美军的监控,就意味着美方有能力在危机时刻先发制人,并削弱中国的核威慑效力。此时,战役层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美国航母和水面舰队的作战半径将得到扩展,能够更早地展开空中控制与反潜巡逻。如果这张监控网无法正常运作,中国潜艇将有更多的机会提前部署伏击点,迫使美军舰队撤退。
然而,尽管这张海底网具有强大的监控能力,它并非不可突破。海洋环境复杂,浅海与岛礁附近的杂波影响较大,低频信号传播虽然远,但精度较低,这要求美国必须依赖多平台的协同作战才能有效弥补。商船航道、人工噪声和生物噪声的干扰,也会增加误报的几率。除此之外,固定阵列需要庞大的电缆和岸站支持,后期维护费用也不容小觑。拖曳阵列平台虽然具有较好的灵活性,但速度较慢,机动性受限,一旦进入战时状态,它的操作空间将大大缩小。
在高烈度的作战环境中,平台之间的间隙可能变大,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处理数据,而数据链路的稳定性也将成为美军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有能力通过静音推进技术、消声结构和震动隔离等手段,降低被探测的几率。此外,利用温跃层、控制航速和灵活的航迹战术,也能有效缩短美军声呐阵列的有效探测时间。而小型无人潜航器的应用,则能够在关键水道制造虚假轨迹,迷惑对方。
尽管美军的海底监视系统具有一定的威胁性,但中国并非束手无策。中国有能力通过先进的技术、战术手段以及反监视系统来应对这一挑战。事实上,中国并不需要摧毁这张网络,而是应通过持续的对抗,不断寻找突破口,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找到隐蔽出海的机会。因此,妄图将中国困于第一岛链的美国,显然低估了中国的应对能力。
2025-02-04
2025-02-18
2025-04-13
2025-05-08
移动商城
抖音店铺二维码
快手店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