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编 日期:2025-08-17 15:39:51 点击数:
美国海岸警卫队紧急出动巡逻机抵近侦察,CNN、《纽约时报》等媒体争相报道,标题一个比一个耸动:“中国破冰船首次逼近美国本土!”、“北极圈突然多了一群‘开路先锋’?”
“雪龙2号”的船艏如银色巨斧,轻松碾碎1.5米厚冰层,船身用特殊钢材打造,就算被冰面挤压变形也能保持航行。船艉四台360度全回转推进器卷起滔天浪花,它们高速旋转形成真空涡流,从内部爆裂冰脊,能耗仅为传统破冰船的40%。
这艘1.4万吨巨舰搭载超过7000个传感器,自主规划破冰路径时船身偏差不超过半米。
更让美军焦虑的是编队阵型,三艘船直插北极圈以北的楚科奇海,呈战术级分工,前有破冰船开路,中有勘探船测绘,后有保障船补给。
其中“雪龙2号”距阿拉斯加海岸最近仅130海里,恰在美国单方面主张的“延伸大陆架”争议区边缘徘徊。
全球能造这种船的国家没几个,中国现在拥有“雪龙”号、“雪龙2号”两艘极地科考破冰船,还有几艘正在建造的新型破冰船,这次出动的5艘编队,算得上是“全家福”了。
最近几年,北极圈的冰层以每十年13%的速度变薄,原本被冰封的“北方航道”,连接欧亚的北极海运路线逐渐开通。这条航线比传统的苏伊士运河航线%距离,从中国上海到荷兰鹿特丹,走北极能少走1.2万公里。
更重要的是,北极圈地下埋着全球13%的未探明石油、30%的天然气,还有稀土、钻石等战略资源。
可翻翻国际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写得明明白白:北极航道沿岸国对领海内的冰情调查、航道维护有管辖权,但其他国家在遵守规定的情况下,完全有权进行科研、商业航行。
从冷战时期开始,美国就把北极当成了“战略前哨”。他们在阿拉斯加部署了反导系统,在格陵兰岛建了监听站,甚至偷偷在北极海底铺设声呐阵列,监测俄罗斯潜艇动向。
2019年,美国海军发布《北极战略》,明确把中国定义为“北极竞争者”,2022年,美国海岸警卫队破天荒派出“朱诺”号巡逻舰进入北极圈,理由是“保护航道安全”。
去年,美国还拉着加拿大、挪威搞联合军演,演习科目是“应对外国破冰船挑衅”。
从2013年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开始,中国就明确提出了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的四大原则。
“雪龙2号”首航就穿越了北极东北航道,帮中国商船探索出一条更安全的贸易路线。
去年,中国在北极圈内的黄河站开展冰川监测,数据向全球科研机构开放。可美国偏要把“科研”和“军事”划等号。他们说中国破冰船“可能用于军事用途”。
翻遍中国破冰船的公开资料,船上装的都是破冰设备、科考仪器,连一门火炮都没有。
反倒是美国自己的“朱诺”号巡逻舰,配备着直升机停机坪和导弹发射架,加拿大的“哈利·德沃尔夫”号破冰巡逻舰,甲板上明晃晃架着50毫米机关炮。
美国一边指责中国逼近阿拉斯加,一边自己在北极搞圈地运动,拉着北极圈国家签各种协议,把原本属于全人类的航道变成“美国主导的区域”。
他们垄断北极资源开发技术,把其他国家挡在门外,甚至连北极的原住民权益,都要按美国的规矩来。这不是“保护北极”,是“霸占北极”。
我们不是去“抢地盘”,是去“补空白,北极航道需要更多国家的参与才能热闹起来,北极资源需要全球合作才能合理开发。
中国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新动力。北极也是一样,多一个“建设者”,就少一个“破坏者”。
5艘中国破冰船在阿拉斯加外海航行时,船上的科考队员可能正透过舷窗看极光,那抹绿色的光带在夜空中流转,像极了人类对未知的好奇。
中国破冰船的到来,不是挑战,是机会。它提醒我们,北极的未来不该是“军事对抗”的角斗场,而应该是“合作共赢”的大舞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刚刚,中央气象台两次提到山东:雨是真大!青岛这些地方中雨+局部大雨或暴雨+雷电
已拆除!天津一小区一楼大堂被砌砖墙,砌墙者称通过法拍获得产权,三大问题待解
青海一落马官员受贿细节曝光:接行贿者车钥匙将车开回家,车内拉杆箱装有198万元现金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2025-04-28
2025-05-01
2025-05-11
2025-03-19
移动商城
抖音店铺二维码
快手店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