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编 日期:2025-07-30 20:59:45 点击数:
近日,中国央视报道东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部使用直-9和卡-28/29老旧直升机进行跨昼夜训练,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战术考量和现实因素;
直-9和卡-28/29的有效载荷和航程相对较小,限制挂载更多先进武器/设备的能力以及在远海的活动范围。在执行大范围、长时间的反潜巡逻或需要携带重型武器时力不从心;即使经过升级,其原始设计的航电架构、数据处理能力、座舱人机功效、数据链带宽等,与现代新型直升机(如直-20)相比存在代差。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信息融合与共享能力较弱;它们的速度、升限、机动性等指标不如新锐机型,在高烈度对抗环境下生存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受限;共轴反桨设计噪音特征显著,不利于隐蔽接近目标;老旧平台难以高效整合最新的反潜/反舰武器、光电/雷达系统、电子战设备等,限制了其执行多样化复杂任务(如高强度反舰、电子对抗、特种作战渗透)的能力;在现代海空一体作战中,作为信息网络节点的能力不足,可能成为体系中的短板;落后的自动化水平和人机交互设计,增加了飞行员/操作员在紧张作战环境下的工作负担,影响决策速度和效率;
而且,机型老旧,部分零部件供应可能紧张,维护保养复杂度和成本相对较高;卡-28/29是俄制设计,与国产装备体系存在差异,可能带来额外的保障复杂性—既然如此,我军还在使用它们进行跨昼夜高强度训练呢?难道不担心事故和浪费飞行员飞行时间和后勤资源吗?
中国军费有限,通用直-20和大型直-18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替代直-9和卡式直升机,因此,海军航空兵仍然需要它们锤炼极端条件下的基础作战能力:这些老旧机型维护更复杂,故障率可能更高。在高强度跨昼夜训练中,能充分检验后勤保障能力、机组应急排故能力和在装备不完美状态下的持续作战能力。这种“逆境训练”更能磨砺实战意志;
直-9(仿法国“海豚”)和卡-28/29(共轴反桨设计)的操纵特性与现代新型直升机(如直-20)有巨大差异,对我军海航飞行员的基本功要求极高。熟练掌握这些机型,能打下更扎实的飞行技术根基,特别是在复杂海况、低能见度、夜间着舰等高风险课目上;
卡-28/29是解放军海军舰载反潜直升机主力之一,其共轴反桨设计尺寸紧凑,适合驱护舰起降,且专为反潜优化(携带吊放声呐、声呐浮标、磁异探测器、反潜鱼雷)。而直-9也广泛承担舰载侦察、警戒、搜救等任务;所以,它们的跨昼夜训练核心是保持和提升舰队反潜屏障这一关键能力;
我军跨昼夜协同演练适应了现代海战连续不间断,飞行员必须克服生理疲劳,适应夜间复杂环境(仪表飞行、微光/夜视设备使用、规避灯光管制);潜艇夜间活动威胁更大,夜间反潜是重中之重。训练重点在于夜间使用传感器、协同舰艇声呐、识别目标及实施攻击;它们与驱护舰进行昼夜不间断的起降配合、数据链通信、战术协同,这是维持舰载航空兵战斗力的基础;
还是军费限制,高强度、高频次的训练(尤其是着舰训练磨损大)使用老机型进行,可减少对更先进、更昂贵的直-20等新机的损耗,延长其使用寿命,将宝贵的飞行小时留给更复杂的高级战术训练或战备值班;
我军新型号换装过渡期或数量不足时,使用老机型能保证飞行员编制规模,维持基本飞行技能和舰载操作资格,避免战斗力断层;这种高强度临战训练通过升级航电、数据链、传感器(部分卡-28/29可能已升级),老旧平台仍能在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训练也是验证这些升级装备和战术的过程;
东部战区海军航空兵使用这些机型进行高强度的跨昼夜训练,首要目标是确保核心反潜战力随时在线,并锤炼飞行员在最严苛条件下(装备局限、昼夜连续、复杂海空情)执行基础但致命的舰载反潜和勤务任务的能力。这并不意味着解放军海军满足于现状—直-20海军型的加速列装正是为了解决老旧机型的短板;
当前阶段是典型的“新老并存,梯次换装”。在新型号形成规模战斗力之前,充分挖掘现有装备潜力、保持战斗力不滑坡是务实之举。训练中看到的“老旧型号”,恰恰是当前舰队日常战备值班和反潜体系的中坚力量。还有,这种训练的价值不仅在于操作特定机型,更在于培养飞行员的战场适应能力、抗压能力、舰机协同素养以及利用有限条件达成任务目标的思维。这些能力是普适的,可以迁移到更先进的平台上。
公开报道此类训练,也展示了部队立足现有装备、坚持实战化练兵的决心和“随时能战”的状态,具有政治和战略宣示意义。
2025-04-28
2025-04-26
2025-02-06
2025-02-19
移动商城
抖音店铺二维码
快手店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