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编 日期:2025-07-26 21:56:48 点击数:
俄罗斯军方近日发布了一段视频,画面中一束肉眼可见的激光精准击穿乌克兰无人机外壳,冒出青烟后直接坠毁。 这是中国制造的30千瓦激光炮首次在实战中亮相,俄军“游牧者”防空小组用它烧穿了无人机外壳,连内部线路都未能幸免。
这套系统并非军用装备,它原本是中国出口的“民用反无人机设备”,俄军直接买来开箱即用。
6月2日,俄军在战略轰炸机基地附近部署了这套激光系统。乌克兰无人机群试图突袭时,激光炮连续锁定并击落目标,画面中可以看到无人机被击中后冒出火花,像被高温熔化的金属玩具。
俄媒特意强调,这套系统由普通皮卡运输,发电系统直接整合在车辆上,无需固定电源,野战条件下也能持续作战。
俄军此前尝试用高射机枪拦截无人机,子弹打光了也没能阻止袭击,导致多架图-160轰炸机被炸毁。激光炮的加入,让俄军发现“打无人机原来可以这么便宜”,30千瓦功率的激光束每秒成本不到1元,但摧毁一架无人机的成本可能高达数十万美元。
沙特2022年就曾用中国激光武器创下纪录:在沙漠高温中,30千瓦激光系统连续射击2小时,击落13架自杀式无人机,而且是饱和攻击下“首战即巅峰”。 巴基斯坦也被曝在印巴边境使用同类设备,拦截了以色列制造的“哈洛普”无人机。
这套系统的技术核心在于“民用转军用”的巧妙设计。中国厂商将工业级激光切割设备改造为防空武器,虽然标称“非致命性”,但30千瓦功率足以熔穿5毫米钢板,无人机外壳普遍只有1-2毫米厚。
俄军甚至发现,激光束能顺着无人机红外信号源锁定目标,连隐身涂层都挡不住高温灼烧。
俄罗斯并非没有自研激光武器,但苏联遗留的“佩列韦斯特”战略激光系统重达数十吨,只能反卫星,根本没法对付低空无人机。
俄军尝试过“佩列韦斯特”的缩水版“寻衅者”,但光电探测系统笨重,野战部署需要卡车车队支援,反而容易成为目标。
相比之下,中国激光炮采用模块化设计:激光发生器、雷达、发电机全部集成在6米长的卡车货厢里,3名士兵10分钟就能完成部署。
俄军士兵甚至不需要专业培训,只需对照说明书操作触摸屏,就能完成瞄准和射击。 这种“傻瓜式”设计,正是俄军急于填补防空漏洞的关键。
尽管激光炮表现亮眼,俄军在袭击中仍损失惨重:至少12架FPV自杀式无人机突破防线运输机。
这些无人机单价仅2万美元,却能造成数亿美元的损失。俄军基地暴露的致命弱点在于:价值数十亿的战略轰炸机竟露天停放,没有任何遮蔽设施。
中国激光武器恰恰针对这种“低成本对抗”设计。 其配套的雷达能同时追踪5公里内的10个目标,但俄军发现,在强电磁干扰下,激光炮的自动锁定功能会失效,必须改为手动操作。
这也解释了为何俄军更倾向将激光武器部署在后方:既要保证供电稳定,又要避开电子战攻击。
中国激光武器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30千瓦的战术级系统(用于反无人机),到100千瓦以上的车载型号(可拦截火箭弹),甚至为中东客户定制“太阳能激光方舱”,白天用光伏板供电,夜间切换蓄电池。
沙特购买的中国系统能在沙尘暴中稳定工作,而美国同类设备在类似环境下故障率高达30%。
让西方警惕的是,中国激光武器正在“去军事化包装”。 出口型号均标注“工业用”,但实际参数完全适配军事需求。30千瓦激光的持续照射时间设定为30秒,恰好是摧毁一架无人机所需的最短时间,多一秒浪费能源,少一秒可能让目标逃脱。
尽管激光炮解决了燃眉之急,俄军仍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电力供应,现有系统每小时消耗3度电,在野外需配备柴油发电机,噪音和尾气会暴露位置;二是射程限制,30千瓦激光有效打击距离仅1.5公里,面对高速无人机时,留给系统的反应时间不足5秒。
俄军内部文件显示,他们计划将激光武器与“铠甲-S1”防空系统结合:先用防空导弹打掉大型目标,再用激光处理蜂群无人机。 这种组合成本高昂,每套“铠甲-S1”系统造价1500万美元,而中国激光炮的单价不到其1%。
乌克兰无人机袭击已证明:传统防空体系正在失效。 美军测试发现,100架自杀式无人机同时进攻时,爱国者导弹系统只能拦截其中35%,剩余65架需要靠电子战干扰,但干扰同时会导致己方通信中断。
中国激光武器的出现,提供了另一种解决方案:30千瓦系统可拦截小型无人机,100千瓦型号能对抗直升机,而模块化设计允许用户自由组合。
沙特甚至将激光炮架设在油田输油管道旁,既防御无人机,又当作“24小时焊接工”修补设备,这种军民两用模式,正在颠覆传统军工产业逻辑。
被炸毁的俄军基地暴露出另一个现实:即便有激光武器,老旧装备的防护依然脆弱。 图-160轰炸机的机库顶棚用10毫米钢板加固,但FPV无人机携带的串联战斗部能穿透钢板,再引爆炸药。
俄军不得不紧急调拨米格-31截击机低空巡逻,但每架次成本高达5万美元,远超被摧毁无人机的价值。
中国激光武器企业已开始研发“钢化玻璃+聚碳酸酯”复合遮蔽罩,既能抵御激光照射,又能通过特殊涂层反射部分热量。 这类民用技术,或许比新型武器更能解俄军燃眉之急。
当前最讽刺的现象是:乌克兰无人机单价2万美元,俄罗斯拦截它们的激光武器每小时成本不到100元。 俄军仍难挡损失,因为无人机操作员可以躲在千米外遥控,而激光武器必须直面攻击。
中国企业已开始研发“诱饵弹+激光”组合:当无人机锁定目标时,自动释放红外诱饵,诱使对方激光武器开火消耗能量,随后再以低成本拦截弹补刀。 这种“以小博大”的战术,正在成为中小国家对抗军事强国的新选择。
尽管激光武器表现亮眼,俄军并未放弃传统手段。 在遭遇袭击的基地,S-400防空导弹阵地仍在持续运转,只是不再承担主要拦截任务。 这种“高低搭配”策略,暴露出俄军对新技术的矛盾心态:既想快速见效,又担心中国技术坐大。
俄军工复合体近期动作频频:一边引进中国激光炮,一边加速测试国产微波武器。 但后者需要兆瓦级电力支持,在野战中几乎无法使用。
这种“新旧并存”的防御体系,反而可能成为对手的突破口,就像这次袭击中,乌军无人机专挑微波武器覆盖盲区突防。
热忱欢迎参加我们在2025年9月23-25日举办的第三届深圳eVTOL展和激光在低空经济中的应用大会(9月24日)
2025-03-03
2025-02-11
2025-04-28
2025-05-01
移动商城
抖音店铺二维码
快手店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