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编 日期:2025-07-18 09:41:49 点击数:
在东海波涛汹涌的海面上,4万吨级的075型两栖攻击舰“安徽舰”,以其强大的实战化演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海军的新实力。这艘被外媒誉为“中国准航母”的巨舰,其全状态航空战力首次曝光:15架直升机,包括10架直-8C、2架直-20J和数架反潜型直-9,密布于7个起降点,构成令人叹为观止的立体作战体系。而这,仅仅是“安徽舰”诸多先进技术和高效作战理念的冰山一角。
“安徽舰”的矩形飞行甲板并非简单地堆砌起降点,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作战逻辑体现。左舷密集排布的6个起降点与右舷舰岛后方的第7个起降点,共同构成一个高效的“黄金三角”调度区域。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右舷装备的全球独家高海况助降系统。这套系统利用机械锁紧装置和光学引导,即使在6级海况(浪高4米)下,也能牢牢“抓住”降落的直升机,有效解决了舰体摇晃带来的着舰风险。这项技术目前仅中国海军掌握,就连美国的“美国级”两栖攻击舰,仍然依赖飞行员手动修正着舰姿态。此外,甲板的耐高温涂层能够承受直-8C重型直升机发动机的持续炙烤,而精确到2毫米的防滑纹路,则确保了湿滑条件下地勤人员的安全。
两架直-20J的部署,标志着中国舰载航空兵进入模块化时代。相比陆航版,舰载型直-20J的起落架纵向轮距缩短了0.8米,液压缓冲行程增加了40%,专为舰体着舰冲击而设计。其颠覆性的改变在于任务的转型:它能够携带8枚射程达10公里的AKD-10反坦克导弹,具备穿透800毫米装甲的能力,同时还能搭载12名全副武装士兵。在东海演练中,直-20J展现了其“双模式切换”的强大能力:先以导弹摧毁岸防工事,再迅速降落滩头卸载特战分队,整个过程仅耗时15分钟。这种“火力投送一体化”能力,远超美军UH-60“海鹰”的单一运输职能。
尽管直-20J备受瞩目,但甲板角落的直-9系列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并非多余配置,而是基于任务的互补性。直-9D/F型直升机虽然仅为4吨级,却能够携带12枚声呐浮标和2枚轻型鱼雷,单机每日可执行4架次的反潜巡逻任务。在2025年5月的西太演训中,直-9F与052D驱逐舰协同作战,成功锁定模拟敌潜艇,并引导反潜导弹实施跨平台打击。其高出动率源于其低廉的运行成本——每小时飞行成本约为直-20J的1/3,使其特别适合警戒巡逻和浅海反潜任务。由于直-20F(反潜型)因声呐系统研发滞后尚未列装,直-9系列仍然是当前反潜网络的核心力量。
“安徽舰”的坞舱可容纳3艘726型“野马”气垫登陆艇,车辆甲板则可停放35辆05式两栖突击车。演习中,“安徽舰”展现了其高效的立体登陆能力:直-8C率先投送200名士兵控制滩头,气垫登陆艇同步冲滩卸载坦克,最后直-20J进行纵深火力清场。这种“三波次投送”将传统的48小时登陆作战时间压缩至90分钟。更令人震撼的是其强大的投送能力:30架直升机和4艘气垫登陆艇的组合,可一次性将900名陆战队员和15辆装甲车送上敌岸。相比之下,美军“美国级”虽然搭载F-35B,但其垂直登陆兵力仅为700人,平面投送则依赖效率较低的通用登陆艇。
在实战化训练中,“安徽舰”的损管能力也经受了严苛的考验。模拟舰体破损进水的情况下,三防系统自动封闭水密舱,排水泵以每分钟30吨的速度抽水。关键在于其电力冗余设计:当主电站被“摧毁”时,位于舰岛顶部的应急柴油机可在10秒内恢复作战指挥系统供电。此外,“安徽舰”还配备了先进的舰载医院,拥有2个手术台、40张病床和血库,可在航行中实施开胸手术等复杂手术。这些细节都印证了外媒的评价:“075型重新定义了两栖攻击舰的生存标准,它不仅是投送平台,更是名副其实的浮动堡垒。”
虽然美军“美国级”拥有9个起降点,而“安徽舰”只有7个,但这并不代表“安徽舰”的劣势。相反,“安徽舰”通过高效的作战流程和先进的装备,实现了更高的作战效率。其强大的立体登陆能力和全面的反潜能力,使其成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
“安徽舰”编队穿越宫古海峡时,30余架直升机引发日美警觉,这体现了中国海军反潜作战体系的革新。直-9F与056A护卫舰的拖曳声呐锁定目标后,数据实时共享至直-20J,引导舰载鱼-8反潜导弹实施饱和攻击。这套系统专为克制日本“苍龙级”潜艇而设计,直-20J搭载的磁异探测仪能够捕捉到“苍龙级”潜艇AIP系统潜航时其金属壳体引发的磁场畸变。
2025-02-13
2025-03-10
2025-04-20
2025-01-25
移动商城
抖音店铺二维码
快手店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