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编 日期:2025-07-16 22:56:08 点击数:
中国空军的歼轰7战斗轰炸机,两天连续近距离拦截了日本航空自卫队的YS11EB电子侦察机,最近时距离只有30到60米,空中对峙每次都整整持续十多分钟。
日本防卫省第一时间炸了锅,严肃抗议,说中国这种异常接近极易引发撞机事故,表达了“严重关切”。不过,日方对具体位置避而不谈,还对中国战机的精彩操作选择了沉默。
这里的局面,大体已经亮牌。日本的电子侦察机不远万里跑到东海上空,老老实实监视还好,偏还要靠近中国领空附近晃一晃。中国空军见招拆招,直接迎头痛击。
这么近距离的拦截,对我空军飞行员来说早就是家常便饭,技术和应急能力,这两年早已反复在各种场景中磨炼出来了。
日本媒体一渲染,仿佛自己成了受害者。可关键事实在于,这类遭遇年年上演,只是中国现在选择了更硬的态度。正如今年2月18日,菲律宾一架C208巡逻机闯进我黄岩岛领空,我军直9F直升机直接横在3米高空上方,那场面,当场把飞机里的西方记者吓得直尖叫。
类似的拦截不是第一次发生。就在今年5月,解放军直升机曾在暴雨恶劣天气中,仅10米距离截住外军直升机。还有2023年10月,歼10S距离加拿大CP140侦察机仅5米,现场还顺手发射了干扰弹。这些操作,毫无疑问都让外军见识了什么叫“刀尖上的舞蹈”。
自家主力电子侦察机YS11EB,说白了,就是把二战后研发的民航螺旋桨飞机稍微一改,糊上点新设备,顶着“主力”头衔,却还是落伍产物。实际上,YS11系列本来就命运坎坷,日本民航工业也因此长期一直起不来气。
但看着一架即将大规模退役的“老牛”飞豹,能轻松遛狗一般玩转日本YS11侦察机,还能在空中慢慢“划圈”,只用十几分钟就逼得日机灰溜溜撤退,日本飞行员面对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更讽刺在于,歼轰7虽然是“老兵”,却不是吃素的。攻防一体,载弹量9吨,最大飞行速度1.5马赫,4500公里航程,装着霹雳5导弹和鹰击系列反舰导弹,可不是什么“秀操作”的花架子。歼轰7A2和B型早已强化了电子战能力,要线这种慢悠悠的侦察机根本不够看。
问题就出在这里,日本为什么总搁东海耀武扬威?说穿了,这些电子侦察机就是专门用来对中国获取情报、干扰我军训练和巡航布局。平时低空慢速绕圈,一副“哥就是来溜达”的嘴脸。但这次遇上飞豹,多年养成的侦察套路彻底失灵。
可为什么用退役边缘的歼轰7来应对?道理不难懂。这样的任务,本就讲究持续缠斗、油量充沛,歼轰7正好是行家里手。它又能长时间贴身跟飞,又有低速优势,螺旋桨侦察机遇上就是被“钓着”耗油。一旦侦察机想再扛,油箱还不如再加一桶豆油。
说直白点,遇上这种慢腾腾、老掉牙的电子侦察机,真不用大张旗鼓,随便起飞一架无人机,都能把它“磨死”。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的无人机力量已经自带“消耗战”效果,每次只要我国一架无人机一出动,日本就得安排两到三倍的人力物力应对,还要提心吊胆盯着飞控信号。如果未来无人机编队规模化,YS11怕是连自家机场都不敢轻易出来透气。
日方嘴上抗议得很有分寸,却宁可隐藏冲突发生地、逃避关键技能差距。这里的逻辑其实很清楚——一旦公布细节,输得有多难堪就有多难堪。过去2014年5月,中国苏27战机贴身20米驱离日本OP3C电子侦察机,那是日本航空自卫队自家教训还没记牢。
这次歼轰7不仅是“贴脸舞蹈”,还是实打实从YS11侦察机下方穿过,再强行飞掠上方。
这样连番操作,唯一的信号就是:中国对外机侦察已经不再客气,谁敢上门挑衅,就得见识怎样才叫“硬核护卫”。
到这里,核心问题就清晰了。日本电子侦察和对华渗透力度只会有增无减,但中国空军的应对节奏和工具箱远超对手,哪怕用上“退役老兵”,把日方主力机型玩得团团转。新技术下,类似空中贴脸、近距离驱离这种手法正在成为常态。
日本这次还想靠“受害者人设”来博取同情,结果给全世界又上了一课:谁来东海撒野,终究得自食其果。而现实是,谁掌握制空权和技术优势,谁才能决定底线和游戏规则。
未来就算日方升级装备、换上F35、无人机中队,面对中国空军的快速拦截和消耗打法也难有本质改变。风向已变,游戏规则已定,接下来看谁更能“玩得明白”,谁还敢越线试探。
这一场东海空中近距离“较量”,看似是飞机贴身秀操作,实则背后是态度与底气的对撞。
就像老话说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争霸东海,日方的算盘又落空了一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025-03-04
2025-01-28
2025-02-11
2025-03-30
移动商城
抖音店铺二维码
快手店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