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编 日期:2025-07-15 19:09:35 点击数:
1979年初春,中越边境战火骤燃。只是,当外界众人聚焦于地面部队的激烈交火时,却鲜少有人关注中越边境上空。在广袤的天空之上,中国空军的战机似乎完全隐身了……那么,解放军的空中力量到底去哪了呢?
要知道,1979年的中国空军早已经今非昔比,不是1950年抗美援朝时完全无法支援地面部队的中国空军了。组建三十年来,我国空军发展迅速,仿制苏联米格-19的歼-6战机作为当时的主力机型,数量超过3000架,是当时空军的核心力量,且具备亚音速作战能力,虽然比不上美军的先进战机F-15“鹰”,但拿来对付越南,用于近距离空中格斗和国土防空,却也是绰绰有余。
明明调动空军部队,拿下战场上的制空权,既可以减轻我军前线战士伤亡,又能更好打击越军部队,可为何中央军委在这次“惩戒之战”中只动用炮兵和步兵部队,而不大规模出动空军参战呢?
相较于我国空军的庞大规模,越南空军的实力并不低,在缴获了大量美军遗落装备和得到苏联充分援助后,越南空军的装备却也算得上精锐。
1979年时,越南空军拥有米格-21战斗机约120多架,主要为米格-21F/PF等型号,还有2架米格-21P侦察机,同时还有米格-17战斗机89架,A-39攻击机19架,另外还缴获了美军的F-5战斗机20架。
不仅如此,越南空军还装备了苏联新近援助的苏-22攻击机,可发射精确制导弹药,对我国空军威胁较大。
直升机方面,越南空军用于运输的有46架米-8和10架米-6。另外,越南还拥有13架米-24武装直升机;13架卡-25武装直升机;缴获的美式直升机中能正常使用的有约30架UH-1。
越南的运输机数量已不可考,但从越军编制看,越南空军有一个建制完整的运输机团。鉴于越南没有空军军工产业,自身不能建造运输机,故而免不了装备了苏联的安-2、安-26等苏式运输机。
此外,越南空军当时还有7个防空师,装备苏式萨姆-2、萨姆-3、萨姆-7防空导弹和37毫米、57毫米等口径高炮,共装备各型导弹1000余枚,高炮2100余门。
越南可用于升空作战的战机约300余架,和我国空军当时三千余架的战机规模自然完全无法比,只是如果我国空军贸然参战,终归会造成伤亡,训练一名飞行员的成本可是远高于一名陆军士兵!何况在经历过十年特殊时期后,我国空军有大量飞行员都疏于训练,一旦参战,面对越南的防空火力网,恐怕会伤亡不小。
再者,面对来自空中力量的致命威慑,越南决策层不是没有防备。毕竟,从中越边境的机场起飞后,解放军的战机仅需7分钟就可以抵达越南首都河内!
七分钟,意味着什么呢?这几乎是预警系统反应的极限时间。一旦我国空军倾巢而出,对越南首都河内实施“覆盖式轰炸”,越南脆弱的防空体系或将瞬间瘫痪,首都核心区域将在极短时间内遭受毁灭性打击。
因此,关于如何面对解放军犀利的空中力量,越军高层是有过准备的。早在2月17日开战之前,越共总书记黎笋就亲自下指示,要求越南防空部队不得休假,军官全部到位,士兵轮番值班,全体处于备战状态,时刻准备启动防空系统。
若非黎笋此令,军官们可能已按常规安排进行春节休假,越南防空体系亦可能处于松懈的半休眠状态。只是,历史没有如果。黎笋的命令使得越南防空部队提前有了准备,我国空军若强行突破,纵然能取得战果,只怕损失也会不小。
尽管出动空军参战可能带来伤亡,可我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无论哪支部队,都不是贪生怕死之徒,岂会仅仅因为惧怕伤亡就选择避战呢?
中央军委之所以不让空军大规模出动,与敌接战,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那就是遏制苏联直接介入。
越南是苏联在东南亚的重要盟友。两国曾于1978年11月3日在莫斯科签订《苏越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作为盟友,越南的首都如果被我空军大规模轰炸,而苏联无所作为,将严重损害其国际声誉和同盟体系可信度。
再者,苏联在越南有大量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人数规模在三千人左右。我军轰炸河内可能直接导致苏联人员死亡,这将极大增加苏联国内要求强硬回应的压力。
邓公判断,若我国大规模使用空军,特别是深入越南境内轰炸,将极大增加苏联直接军事干预,尤其是苏联也出动空军,甚至出兵新疆的可能性。
限制空军与敌接战,不在空中开火行动,是向莫斯科传递克制信号,将冲突严格限定在中越双边范围内,防止战争升级为更危险的国际对抗。要知道,两个超级核大国直接的空中交火乃至全面开战对于当时国力尚弱、处于改革开放关键初期的中国而言,将是生死攸关的局面。
不大规模动用空军直接参战,就不必给苏联人以口实,让苏联方面以保护己方外交人员和履行盟约为借口对我国开战,此诚明智之举。
为了应对战争,时任空军司令员张廷发,紧急调遣精锐的歼-7战机团(空19团)南下,同时还出动电子侦察机出动44架次,监听越军通讯并实施电磁干扰,瘫痪其指挥系统。
据统计,整个战争期间,我国空军共出动3131批共8500架次战机,日均飞行112批304架次,在中越边境中方一侧持续巡逻。
这种高强度、多空域的巡航,在中越战场上形成了一道“铁幕式”空中屏障,直接导致越南空军开战头三天无一架战机敢起飞,后续行动也仅限远离战区的安全空域。越军地面指挥员甚至明令己方飞行员“不可靠近中方边境”,足见我国空军威慑之效。
时隔四十六年再度回首,不难发现,中央军委保持战略克制,选择只动用炮兵和步兵,而不出动空军直接参战,只派遣空军部队负责侦察、巡逻和运输工作,实在是明智之举。
如此一来,战争的烈度可控制在有限的“惩戒”范围内,避免了更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地区局势的彻底失控,也为后续局势的转圜和外交场上的斡旋留下了空间,可谓“一箭双雕”。
2025-04-03
2025-01-17
2025-04-21
2025-02-07
移动商城
抖音店铺二维码
快手店铺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