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编 日期:2025-05-05 15:34:18 点击数:
的出人意料之举,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原本是中国海警直升机依照惯例,应对靠近的日本小型飞机,这属于维权执法范畴。
但日本航空自卫队随后派出了F-15J战斗机,回应在钓鱼岛附近执行例行任务的中国海警直升机,这不是以往的执法对执法,而是军事力量对执法力量的显性对抗,日本为什么这么做?是想要挑起战争吗?
事情的开端,似乎还循着某种“惯例”,5月3日,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常态化巡逻履行职责,上午11:19一架日本小型民用飞机抵近,这种情景过去也时有发生,往往带有试探或干扰的意味。
依照既定预案,面对这类低空慢速目标,中国海警船起飞舰载直升机进行查证和警告驱离,这是一种相对灵活高效的执法手段,既能表明立场,也能有效管控现场态势,此前在处理类似海上情况时多有运用。
海警直升机的出现,显然起到了作用,那架日本民用飞机在短暂逗留后便掉头飞离,到此为止,整个事件尚在执法框架内运作:一方越界,另一方依法处置,虽然气氛紧张,但双方使用的,还是执法力量与被执法对象之间的逻辑。
然而,日本随后的反应,让事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航空自卫队居然派出了F-15J战斗机,飞赴钓鱼岛方向。
尽管日方事后声称,战机并未采取开火、发射干扰弹等“过激”行动,但出动战斗机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个极不寻常且极其危险的信号。
必须清楚,海警直升机是执法工具,其行动属于维权执法范畴,而战斗机则是纯粹的军事装备,代表着国家武装力量,动用军队力量直接介入、甚至可以说直接对抗执法行动,这等于模糊甚至跨越了执法与军事行动之间的关键界限。
这就好比处理街头纠纷,警察正在现场调解,其中一方却突然召唤来了军队,无论军队是否真的“动手”,其出现本身就彻底改变了事件的性质和潜在后果。
日方此举,背后意图耐人寻味,一方面,或许是对中国海警直升机出现在钓鱼岛上空的事实感到焦虑,认为触碰了其单方面设定的所谓“底线”,必须指出,中国从未承认日方在此有任何“底线”可言。
另一方面,这更像是一种“秀肌肉”,试图传递“海上保安厅后面还有自卫队”的信息,意图在心理和气势上压制中方,他们甚至倒打一耙,抗议中方直升机“侵入”,这套颠倒黑白的说辞,早已不新鲜。
关键在于,将军事力量引入执法摩擦,极大地增加了误判和擦枪走火的风险,战斗机飞行员与海警飞行员,其训练背景、接战规则、应急处置思维截然不同,战斗机的高速度、强火力,使得任何微小的误操作或误判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在钓鱼岛这样本就高度敏感的区域,双方武装力量若发生近距离接触甚至对峙,其潜在风险远超执法船只之间的周旋,局势升级的可能性,绝非危言耸听。
日本方面不可能不清楚其中的利害,选择派遣战斗机,可能反映出其应对钓鱼岛局势的策略正在发生变化,试图采取更强硬的姿态,近年来,日本持续寻求突破和平宪法束缚,扩充军备,发展所谓“反击能力”,动作频频。
在他们看来,若能在钓鱼岛这一中日结构性矛盾的焦点上展现强硬,甚至取得某种象征性的“进展”,无疑会对其整体国家战略提供支撑,这种思维,恐怕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日本国内某些政治势力长期存在的底层冲动。
当然,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和意志从未动摇,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是不容触碰的红线,过去,中国海警一直站在维权执法的第一线。
如果日方执意要将事态升级,让军事力量走到前台,那么他们未来需要面对的,恐怕就不仅仅是海警直升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海空力量,同样严阵以待。
没有人希望看到冲突,通过对话协商管控分歧,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才符合各方长远利益,但这次事件敲响了警钟:在钓鱼岛,“灰色地带”的博弈正变得日益危险,以往相对可控的执法与反执法模式,正受到军事对抗风险的侵蚀。
中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继续有效维权,巩固常态化存在和管控能力,同时,也必须对这种新的、更具风险的互动模式有充分预估和万全准备,既要坚决反制任何挑衅升级行为,也要具备管控危机、防止失控的智慧与能力。
日方此举,无论意图如何,都已推高了对抗的门槛,升级的游戏对谁都无益,而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理应由肇事者承担,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清晰且一贯。
直新闻--中国海警:日民用飞机于11时19分侵闯我钓鱼岛领空2025-05-03 19:17
观察者网--日民用飞机侵闯我钓鱼岛领空,中国海警发声2025-05-03 18:48
2025-01-30
2025-02-18
2025-03-06
2025-04-16
移动商城
抖音店铺二维码
快手店铺二维码